号: 743055758/202507-00013 信息分类: 行政权力运行依据、条件及程序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 发文日期: 2025-07-28
发布机构: 黄山市应急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5-07-28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权力依据、条件及程序

作者:市应急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5-07-28 16:35 信息来源:黄山市应急管理局 阅读次数:

序号

权力类型

权力名称

子项名称

实施依据

责任事项

1

其他权力

应急预案的备案

应急预案初次备案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第四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同时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抄送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 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宾馆、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备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前款所列单位属于中央企业的,其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应急管理部;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本条第一款所列单位不属于中央企业的,其中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的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备案;本款前述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确定。
油气输送管道运营单位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经行政区域的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1.受理环节责任:依法受理;不予受理的书面告知理由;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
    2.审查环节责任:对申请人提交的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和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备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备案环节责任:收到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应当于当日发给备案证明;对符合要求的,受理备案部门应予办理备案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备案手续(书面告知理由)。
    4.监管环节责任:采取监督抽查、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形式加强备案后续监管。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应急预案修订后重新备案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第三十七条: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变更的,修订工作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编制程序进行,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1.受理环节责任:依法受理;不予受理的书面告知理由;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
    2.审查环节责任:对申请人提交的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和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备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备案环节责任:收到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应当于当日发给备案证明;对符合要求的,受理备案部门应予办理备案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备案手续(书面告知理由)。
    4.监管环节责任:采取监督抽查、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形式加强备案后续监管。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2

其他权力

生产、经营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备案

生产、经营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首次备案

《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国家安监总局2006年第5号令)第十八条 生产第二类、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生产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生产的品种、数量等情况,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经营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经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情况,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经营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经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情况,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受理环节责任:依法受理;不予受理的书面告知理由;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
    2.审查环节责任:对申请人提交的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和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备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备案环节责任:收到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应当于当日发给备案证明;对符合要求的,受理备案部门应予办理备案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备案手续(书面告知理由)。
    4.监管环节责任:采取监督抽查、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形式加强备案后续监管。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生产、经营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备案证明期满后重新备案

《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国家安监总局2006年第5号令)第二十二条 第二类、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备案证明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后需继续生产、经营的,应当在备案证明有效期满前3个月内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1.受理环节责任:依法受理;不予受理的书面告知理由;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
    2.审查环节责任:对申请人提交的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和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备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备案环节责任:收到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应当于当日发给备案证明;对符合要求的,受理备案部门应予办理备案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备案手续(书面告知理由)。
    4.监管环节责任:采取监督抽查、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形式加强备案后续监管。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生产、经营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有关事项变更后重新备案

《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国家安监总局2006年第5号令)第二十三条 第二类、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单位名称、单位地址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工商营业执照变更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重新办理备案手续;生产或者经营的备案品种增加、主要流向改变的,在发生变化后30个工作日内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1.受理环节责任:依法受理;不予受理的书面告知理由;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
    2.审查环节责任:对申请人提交的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和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备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备案环节责任:收到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应当于当日发给备案证明;对符合要求的,受理备案部门应予办理备案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备案手续(书面告知理由)。
    4.监管环节责任:采取监督抽查、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形式加强备案后续监管。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生产、经营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注销备案

《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国家安监总局2006年第5号令)第二十四条 第二类、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再生产、经营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时,应当在终止生产、经营后3个月内办理备案注销手续。

    1.受理环节责任:依法受理;不予受理的书面告知理由;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
    2.审查环节责任:对申请人提交的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和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备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备案环节责任:收到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应当于当日发给备案证明;对符合要求的,受理备案部门应予办理备案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备案手续(书面告知理由)。
    4.监管环节责任:采取监督抽查、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形式加强备案后续监管。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3

其他权力

对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批准或者验收合格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予以取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三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需要审查批准(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等,下同)或者验收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批准或者验收通过。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或者验收合格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负责行政审批的部门发现或者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予以取缔,并依法予以处理。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负责行政审批的部门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撤销原批准。

    1.批准环节责任: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行政机关负责人认为不应当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
    2.调查环节责任:调查取证时,案件承办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并记录在案。现场检查情况应当如实记入现场检查笔录,由当事人签署意见,并签名或者盖章。允许当事人陈述申辩,并将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理由记录在案。
    3.决定环节责任:在决定前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4.执行环节责任:要制作现场笔录,并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制作并送达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对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应当妥善保管理。
    5.解除环节责任:行政机关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后,应当及时查清事实,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对违法事实清楚,依法应当没收的非法财物予以没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销毁的,依法销毁。
    6.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4

其他权力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第十九条: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安徽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32号制定,省政府令第279号修正)第十七条 :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重大事故及其以下等级事故的调查,按照下列规定执行:(一)重大事故以及死亡7人以上10人以下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4人以上10人以下的水上交通事故、工矿商贸事故、建筑施工事故,由省人民政府授权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调查;(二)死亡3人以上7人以下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人的水上交通事故、工矿商贸事故、建筑施工事故,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三)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其中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
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的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1.调查环节责任:对市政府负责调查处理的事故,应急管理部门依法组成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2.形成事故调查报告环节责任: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3.事故调查资料保存环节: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4.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