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创新全链条监管筑牢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屏障

发布日期:2025-11-10 17:10信息来源:徽州区应急管理局 作者:徽州区应急管理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因“小、散、急、隐”等特点,常成为安全生产监管的薄弱环节。为切实加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管理,徽州区立足“全面摸排、精准管控、高效执法”的工作思路,构建“网格化摸排、全流程监管、多维度联动”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将安全责任贯穿于工程全生命周期,为区域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事前规范引导,严把准入关口。建立健全“区级统筹协调、乡镇具体落实、网格直达现场”的三级监管网络,以乡镇、村为基本单元,持续优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区共划分8个网格、配备45名网格包保员。包保员聚焦辖区内的小型装修、拆除、维修、安装等各类工程,常态化开展走访巡查,动态掌握工程位置、规模、内容、主体等关键信息。立足区域实际,编制了《徽州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产信息登记表(参考范本)》,在项目开工前,严格推行“备案登记、风险告知、安全承诺”三位一体的准入管理,要求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主动向属地乡镇履行报备程序,清晰界定并承诺落实各自安全生产责任,从源头上严把安全准入防线。

事中动态管控,压实过程责任。区安防办建立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实时记录并更新施工进度、人员变动、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等情况,落实“一工程一档案”管理。截至目前,共完成24处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的登记备案工作,并统一制作发放了《徽州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施工安全告知书》。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环节和“急、隐”特点,采取“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由属地乡镇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人员资质、作业管理等进行实地核查。同时,强化应急、住建、市监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与监管合力。

事后闭环处置,强化结果运用。工程竣工后,严格落实安全核查机制,对已完工项目进行安全验收,确保各项预设安全措施有效落实。建立健全信用评价结果与市场监管的联动应用机制,将工程安全履约情况、隐患排查与行政处罚等关键信息全面纳入相关企业信用记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格局。同时,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剖析实例、宣传警示等方式,不断提升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安全施工自觉性,积极营造“重视安全、守法施工”的良好行业氛围。

下一步,徽州区将持续深化网格化管理效能,加强网格包保员业务培训与信用评价机制升级,推动信用信息与监管执法深度融合。同时,常态化开展小型工程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完善“事前引导+事中管控+事后闭环”的全链条体系,切实将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确保小型工程安全可控。